我国在水源地保护、净水技术以及水质安全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前瞻性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学术界与供水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机制,使得不少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不够理想,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产学研的结合。
科学家们对饮用水安全问题显得忧心忡忡。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过在我国,饮用水的安全正在受到更为严峻的挑战:由于水源短缺、水质污染、设施不足、工艺落后、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目前我国尚有近4亿人口的饮用水得不到足够的安全保障。
4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美环境科技合作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美国的政府官员以及水资源领域的专家对饮用水安全保障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多重挑战事实上,从2005年松花江的硝基苯污染、2007年的太湖蓝藻爆发到2008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都导致了大范围的停水,数十万、数百万人的饮用水受到影响,让很多人切身感受到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水务市场"的不断开放和供水企业主体的多元化,如何把握推进供水行业改革与加强政府行业监管平衡关系的问题也开始凸显。邵益生认为:"对供水企业产权转让、特许经营、水质监管等方面的任何疏忽,都可能为城市供水埋下安全隐患。"
技术支撑
近年来,随着"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质量"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科技在保障饮水安全方面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孙洪介绍,在"十一五"环保科技总体安排中,"以流域治理和饮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加强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是重中之重。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列入未来15年国家实施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
科技合作
专家认为,对于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来说,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邵益生认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的高峰可能出现在2030年前后,水体污染的压力依然很大,饮用水安全保障的任务非常艰巨,需要采取法律、政策、管理、科技等综合措施予以应对,需要一代甚至两代人付出努力。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尤其在净水技术、水质监测、应急处置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彼此的合作空间很大。
孙洪坦言,目前中美水环境保护合作主要限于交流层次,缺乏深层次的合作,特别是大型合作项目研究。他建议中美双方科研院所在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研究、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价技术研究等方面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交流,建立双方科学家互访机制,加深双方了解,设计实施一批环境科技合作项目,搭建双方科研机构交流合作平台。
"中美加强环保科技合作不仅对两国有益,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孙洪说。
青州市金海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下一篇文章:阻垢系统与离子交换系统性能对比
上一篇文章:安全饮用水酝酿新政 国家标准箭在弦上